为什么海天蚝油能让年轻人边笑边下单?
最近发现个怪现象:超市货架上的调味品,包装越像脱口秀段子的卖得越火。你猜怎么着?去年海天蚝油冠名《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》,愣是把调味品玩成了社交货币。脱口秀演员Kid在节目里吐槽"老板总说加点蚝油提鲜,结局加了半瓶也没涨工资",这条段子当天就带着#职场生存指南#话题冲上热搜,连带海天蚝油搜索量暴涨300%。
这说明什么?现在的调味品营销早不是"家有XX,做饭更香"的老套路了。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,那些让酱油醋都变得有网感的骚操作。
案例一:李锦记把电视剧变成菜谱
去年爆款剧《玫瑰的故事》里,李锦记的操作堪称教科书级别。人家不搞硬植入,反而让薄盐生抽成了推动剧情的"隐形主角"。女主给暗恋对象做清蒸鲈鱼,镜头特意给蒸鱼豉油瓶身特写3秒钟——你懂的,这可比贴片广告高级多了。
更绝的是他们还拍了番外短剧,让剧中爸妈用李锦记商品还原剧里的5道经典菜。受众看完直呼"原来那道糖醋排骨的秘方在这!",电商平台同款组合装三天卖断货。
这招的精髓就是:把商品变成受众追剧的延伸体验。就像吃薯片要配可乐,现在追剧得配同款调料才够味。
案例二:东古造节造出新商机
5月25日现在不只是谐音梗节日了,东古硬生生造出个"掌勺节"。他们在成都搞了个麻将桌配盖碗茶的快闪店,让年轻人边搓麻将边学做川菜。你猜怎么着?00后们拿着东古酱油调制的"火锅味奶茶"拍照发圈,愣是把调味品玩成了潮品。
看一看这组数据:
传统促销 | 掌勺节活动 |
---|---|
满50减10 | 现场教化川菜 |
扫码领试用装 | 麻将赢调料大礼包 |
单日销售额3000+ | UGC内容产出2.8万条 |
故此造节不是目的,造场景才算是核心。现在年轻人要的不是便宜,而是能晒朋友圈的体验。
案例三:老干妈靠包装逆风翻盘
年初老干妈推国潮风新品时,多少人说"土味包装是特色不能改"。结局新品上线三个月,天猫店销售额破万,95后买家占比从12%飙升到41%。秘密就在包装上的小心机:
瓶盖做成宫灯造型
标签用烫金书法体
附赠国风食谱卡
这波操作让网友直呼"我妈的辣酱突然变我姐的潮品了",果然商品是根本,颜值是杠杆。
案例四:六必居跨界玩转新中式
跟盐津铺子联名的麻酱素毛肚,听着像黑暗料理对吧?结局人家半年卖出2000万包,抖音零食榜霸榜三个月。秘诀就是抓住两个痛点:
- 怕胖的妹子想要解馋零食
- 速食族怀念火锅店的味道
现在办公室下午茶常常看见白领边啃素毛肚边吐槽:"这麻酱味比海底捞还正!"你看,跨界不是乱配,得找准情绪共鸣点。
案例五:太太乐让AI写情诗
今年"527爱妻节",太太乐整了个AI情诗瓶。扫描二维码输入名字,就能生成专属藏头诗。比如说输入"张伟"会跳出:"张家厨房烟火气,伟业不过三餐暖"。这招让中年大叔们都浪漫起来了,据说有个大哥买了12瓶凑成首《老婆辛苦了》。
故此科技不是凉飕飕的器械,用得巧就能煲出人情味。现在连酱油瓶都成情感载体了,你还好意思只会写"买一送一"?
避坑指南:调味品软文四要四不要
要学这些:
把商品塞进生活场景(比如说李锦记的追剧菜谱)
给老品牌穿新衣裳(像老干妈的国潮改造)
让开销者成为内容生产者(东古的快闪店打卡)
用黑科技制造惊喜感(太太乐的情诗瓶)
千万别碰:
× 自吹自擂的"XX领导品牌"
× 看不懂的专业术语堆砌
× 只顾卖货不顾网民体验
× 盲目跟风网红元素
突然想到个真实案例:某品牌去年蹭虚拟宇宙概念,搞了个"虚拟厨房酱油",结局被网友吐槽"不如先化解瓶口漏油症结"。故此革新可以天马行空,但落地必须爱岗敬业。
小编观点
看着调味品行业从拼渠道到拼内容,从比价钱到比网感,突然明白个道理:商品是1,营销是后面的0。就像海天能把蚝油玩出花,前提是人家真有提鲜实力。下次软文写作前,建议先去菜商圈转两圈——闻闻油烟,听听砍价,保准比盯着电脑憋文案来得灵。毕竟啊,灶台边的烟火气,才算是调味品非常好的广告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