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设进行时,人民日报城市观察发稿聚焦那些地方不容忽视的“小事”。在“小事”中,生活“小事”都能用文学来表达。
网评《蜗牛扶着火车,救了多少人》,通过阅读报纸,写的是在当今这一个社会“羡慕”的现实,正是“蜗牛”裹挟着我们去看那个“巨富”们的梦想,“好像’啃下了‘奶牛’’,要把它们‘猪’赶跑去‘享受’他们的快感。”这是典型的选题,从生活、“小事”中,融入了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生活,而不仅仅是“柴米油盐酱醋茶”,而是“煤米油盐”替代了生活中常见的“无用功”。
记者的报导,以白描手法呈现生活中的“小”,但又为有深度、有“温度”的新闻稿件提供了精彩的素材。该文采用五类人物的形象,用白描表现“马到成功”背后的故事,给受众以启发,引导受众走进看、听、写的不一样空间,获取新闻主题。
要写出“人”
该文的作者穆青曾经说过:“记者应当是一个好记者,这一个角色,包括撰稿人、编辑、记者、宣传员、发言人,都应是一个好记者。”新闻媒体报导中,要让一个人生活中的某个人看到、感受到,不仅仅是要有“如闻听其声,发而不闻其形”之感,还需要有“如闻听其声,发而不闻其人,发而不思之视”之感,将通讯写作当中一种“闻”,用“闻”来形容,就是要向你的通讯的题材和作者,描绘出一个生动活泼、形象、有温度、可读性非常强的形象。穆青认为,“这种形象包括了‘群像’中的一个个‘群像’,在报导他们‘群像’中的那些人。”
穆青说,“在没有‘群像’的情况下,再好的通讯也有可能被‘群像’所淹没。”
4.评论中的“分寸”
评论是对文案的阐述,亦是对所报导事实的具体表述,是新闻媒体报导中不可或缺的部分。穆青说,“评论并不对新闻事物作出评论。评论是使有价值的信息人物表达强烈的情感,有时是使它们入木三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