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台主张以最少的成本
获得最大的网络媒体营销效果!

产品广告总被屏蔽?三步策划让客户追着买单

为什么同样的商品,别人家的广告能刷屏,你的却杳无音信?上周碰到个做母婴用品的老板,砸了20万投消息流广告,结局咨询量还没隔壁老王在妈妈群发故事贴多。这事儿就像你精心打扮去相亲,对方却盯着你身后玩手机的服侍员——症结出在哪?


一、软文广告和硬广到底差在哪?

最近刷到个有意思的数据:79%的人会主动关闭弹窗广告,但62%愿意看完朋友圈里的商品故事。这种差别就像菜商圈吆喝和咖啡厅闲聊,前者让人捂紧钱包,后者让人主动扫码。

硬广的三大硬伤

  1. 打断式入侵(像突然闯进会议室的推销员)
  2. 消息过载(把商品仿单拍脸上)
  3. 信任赤字(王婆卖瓜谁敢信?)

反观我们小区水果店的张姐,每周在业主群发《新手妈妈挑草莓指南》,附带当季水果营养表。半年时间,光靠群接龙就做到月销5万。你看,好软文就是披着羊皮的狼,温柔叼走顾客的钱包


二、爆款策划的隐藏公式

去年帮个新锐护肤品牌做推广时发现个规律:顾客决策链=痛点场景+化解方案+社交货币。具体怎么操作?看这三步:

第一步:挖要求别找卖点
杭州某美容院做过测试:推"98%精华吸收率"的广告,点击率0.3%;换成"深夜喂奶妈妈也能3分钟护肤"的场景文,咨询量暴涨5倍。记住,顾客买的不是成分表,而是镜子里的自己

第二步:故事线要带钩子
参考江小白的表达瓶文案:"青春不是年纪,是还能为小事欢呼的勇气"。这种写法就像往湖里扔石子,涟漪能荡到人心里去。实操时可以试试"三段式":

  • 开头:痛点场景(例:凌晨3点改方案的脸)
  • 中部:商品介入(例:某成分如何修复屏障)
  • 结尾:情感共鸣(例:镜子终于肯对你微笑)

第三步:传播要埋彩蛋
某国产手机品牌在测评文章里藏了个"双击电源键召唤流星雨"的彩蛋,结局这功能被小红书博主们玩出300万播放量。记住,让人主动传播的从来不是商品,而是分享时的自卑感


三、90%人踩过的致命误区

去年双十一有个惨痛案例:某家电品牌把电商详情页文案直接搬到公众号,转化率不到0.02%。这种失误就像用广场舞BGM办烛光晚餐,三个要命的坑千万别踩:

误区1:把仿单当故事
硬塞10个卖点不如讲透1个场景。比如说卖空气炸锅,与其列参数,不如写《解救厨房小白的5道懒人》,每道菜都自然带出商品优势。

误区2:闭眼撒网式投放
见过最离谱的,儿童绘本投到电竞论坛。正确的做法是学某母婴品牌:先在妈妈社区试水,把互动率高的内容再投消息流,ROI增强3倍。

误区3:只管播种不收割
广州某茶饮品牌在爆文里加了"到店暗号",结局发现37%的开销者真的对暗语。这种设计就像在故事里埋通关密令,既有趣又能精准追踪效果。


四、抄作业时间:三个教科书案例

案例1:杜蕾斯暴雨营销
2016年北京暴雨,他们连夜做出"套鞋防水"海报。核心不是创意多绝,而是2小时响应热点的执行力。启示:热点不是用来追的,是用来截胡的

案例2:网易严选猫粮
用《流浪猫入职记》连载文案,把商品测试过程写成职场故事。最妙的是让受众投票决定"员工猫"去留,互动率吊打九成公众号。

案例3:某智能门锁
在推理故事里埋入"指纹解锁失误"剧情,最后揭晓是主角手脱皮。这种软植入让商品成破案核心,知乎讨论帖刷了800楼。


说点得罪人的大实话

见过太多老板把软文当救命稻草,结局写成四不像。其实好广告从来不是写出来的,是聊出来的——像跟老朋友推荐好东西那样自然。下次写文案前,先把顾客画像贴屏幕上,写两句就问自己:"这话我妈听得懂吗?""我姐妹会转发吗?"

记住,这一个时代最贵的不是流量,是留意力。能把广告藏进生活场景的,才算是真高手。就像那个卖有机米的农户,在地铁口摆了个"闻香猜产地"的互动装置,三个月做成网红品牌——你看,哪需要什么华丽辞藻?

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,不为其真实性负责,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,非商业用途,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@163.com,本人将予以删除。直编软文营销网 » 产品广告总被屏蔽?三步策划让客户追着买单

分享到: 生成海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