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?
你熬夜写出来的软文,数据惨得连亲妈都不认识;老板天天追着问转化率,你只能硬着头皮说"再优化优化"。兄弟,这事儿真不全是你的锅——八成是栽在商圈导向不清晰这一个坑里了!今儿咱们就来扒拉扒拉那些年踩过的雷,手把手教你从"自嗨型选手"变身"网民肚子里的蛔虫"。
一、啥叫商圈导向不清晰?
说白了就是"你以为的≠网民要的"。好比去年有个母婴品牌搞了个"科学育儿"系列软文,满篇都是专业术语和测验数据。结局呢?阅读量还没公司年会合照高!为啥?新手妈妈们最关心的是"怎么三分钟冲好奶粉",谁有空探究β-酪蛋白和乳铁蛋白的区别啊?
典型症状三连:
- 选题跑偏:总想着展示商品多牛逼,却不知道网民真正痛点在哪(比如说那个非要科普芯片定律的手机品牌)
- 语种错位:跟00后讲人生哲理,和银发族聊虚拟宇宙,活该没人搭理
- 渠道乱投:在老年社区发电竞装备测评,在宝妈群推单身公寓,纯属自虐行为
二、血泪案例大起底
案例1:那个被骂上热搜的"孝心空调"
某家电品牌去年搞了个"让爸妈睡个好觉"主题活动,软文里把静音技术吹得天花乱坠。结局评论区炸锅了:"我爹耳背得电视音量开最大,静音有毛用?"
致命伤剖析:
- 没做网民调研:中老年人最在意的是操作简易、制冷快
- 自说自话:技术参数写得像论文,看得人头疼
- 情感绑架:用孝心品德绑架潜在顾客,引起反感
案例2:翻车的"文艺咖啡馆"
一家网红店在文艺青年聚集地发软文价钱,通篇都是"灵魂栖息地""诗与远方"。结局来的全是拍照打卡的,真正开销的没几个。
作死三件套:
- 目的客群模糊:文艺青年≠开销主力
- 价值传递空洞:没突出商品特色(比如说独家豆源)
- 转化路径缺失:连个优惠券都不舍得放
三、救命三板斧
第一招:网民画像要刻进DNA
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年龄性别,得挖到骨子里!比如说做宠物用品的:
- 表面数据:25-35岁女性
- 深层要求:凌晨三点愿意起床铲屎的"猫奴"
实操器械包: - 扒拉目的社群聊天记录(别嫌变态,真的有用)
- 假装小白去竞品店铺套话
- 用问卷星做"你最想吐槽的点"调查
第二招:说人话!说人话!说人话!
铭肌镂骨的话语!把"匠心工艺"换成"能用五年不坏",把"多维赋能"改成"帮你多赚5000块"。去年有个理财APP靠这招转化率直接翻倍。
语种改造对照表:
专家话术 | 人话版本 |
---|---|
沉浸式体验 | 躺床上就能操作 |
垂直领域深耕 | 十年只做这一行 |
赋能商业闭环 | 让你钱生钱 |
第三招:给受众递台阶
别让受众猜你想干嘛!看一看人家零食品牌咋做的:"看到此处饿了吧?戳这里领5元券,薯片马上到家"。
黄金三步走:
- 制造焦虑:"春节送礼又头疼了?"
- 给出方案:"这款礼盒搞定七大姑八大姨"
- 降低门槛:"现在下单立减30,还送贺卡"
四、个人踩坑心得
干了五年文案,我算是悟了:没有卖不出去的商品,只有不会说话的人。去年接了个健身房案子,甲方非要强调"专业器械",结局改成"拍照显瘦的网红打卡地"后,客流量直接爆了——你看,网民要的从来不是跑步机多少钱,而是朋友圈点赞数啊!
最近发现个绝招:写完稿件先给老妈看!她可以看懂,说明合格;她要问"这是卖啥的",立马重写!记住,好软文不是文学创作,而是帮网民说出心里话。
最后唠叨两句:
别老盯着阅读量自嗨,多看一看网民到底干了啥——是领了优惠券?还是收藏了文章?还是分享到家族群?这些才算是真金白银的指标。下次写稿前,先把这句话贴墙上:"网民不是傻子,只是没空猜谜语!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