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有没有发现,最近汽车销售的朋友圈越来越安静了?
上周路过4S店,看见销售经理老李蹲在门口抽烟。他苦笑着晃手机:"发十条朋友圈换不来一个点赞,现在连亲妈都把我屏蔽了。"这可不是个别现象——2025年汽车行业报告显示,传统广告点击率暴跌62%,但有一个4S店靠新玩法月增300+精准顾客。这事儿有意思在哪呢?咱们得从三个要命的误区说起。
精准拓客就是发朋友圈广告?错!
先来看一个真实案例:广州某合资品牌4S店,上个月砸了五万块在朋友圈投广告,结局只来了3个顾客。后来他们改做这事:
- 在幼儿园门口摆展车,送儿童稳妥座椅检测
- 给小区新能源车主免费洗车
- 组织钓鱼爱好者的皮卡试驾会
三个月后成交率飙升58%,核心是没花一分钱广告服侍费。
三个致命误区:
- 误区一:把拓客当撒网,见人就撩
- 误区二:只顾推参数,不讲生活场景
- 误区三:只在线上吆喝,忽略线下触点
这事儿说明:精准拓客得像谈恋爱,得知道对方爱吃什么,常去哪玩,而非群发我爱你。
五维顾客画像法(建议截图)
去年帮4S店做培训,发现个绝招——用五个维度给顾客打标签:
维度 | 具体操作 | 案例举证 |
---|---|---|
生活半径 | 3公里内小区/商场/学校 | 宝妈群体锁定幼儿园周边 |
社交图谱 | 车友会/钓鱼群/家长群 | 皮卡爱好者俱乐部 |
开销轨迹 | 洗车频次/保养相隔 | 月洗3次=高活跃网民 |
数字脚印 | 抖音刷车评/懂车帝比价 | 关注混动=潜在新能源客 |
人生时期 | 新婚/二胎/退休 | 七座车瞄准二胎家室 |
深圳某车行用这法子,把顾客分成12种类型,最绝的是给钓鱼爱好者定制了"带钓竿架"的SUV改装服侍,当月销售额翻倍。
您也许会问:怎么让顾客主动上门?
Q:新手没资源怎么做活动?
A:记住这一个公式:痛点服侍+场景植入。比如说:
- 在高端小区做免费胎压检测(化解稳妥焦虑)
- 跟亲子餐厅合作办"爸爸停车挑战赛"(场景化体验)
- 给外卖小哥电动车免费充电(获取配送站公司顾客)
重庆有家店更绝——在火锅店停车场装智能洗车机,吃火锅免费洗车,三个月收集了2000+精准顾客消息。
Q:线上还需要不要做?
当然要!但得换一个玩法:
- 拍"汽车冷学识"系列短视频(比如说雨刮器隐藏功能)
- 搞直播带受众"云逛车展"(发优惠券锁定意向顾客)
- 在知乎回答"15万买什么车"(专业引流)
有个95后销售小王,靠拍"车内隐藏储物空间"系列视频,抖音涨粉10万,直接带动门店30%的客流。
四个反常识的拓客妙招
- 错峰接待法:工作日主攻退休人群,周末锁定家室客
- 气味营销术:试驾车常备咖啡香(增强豪华感)或婴儿爽身粉味(吸引宝妈)
- 反向体验日:让顾客扮演销售顾问,深度了解车型
- 记忆点设计:交车时送定制停车牌(延续品牌曝光)
杭州某新能源店最近爆红的骚操作:让顾客给试驾车起外号,结局"大白""闪电"这些昵称成了天然传播梗,老带新比重冲到40%。
个人见解:将来的战场在社区
最近观察到个现象——更加多的车商开始跟物业合作,在小区搞"移动车管所"。不但能办临牌、年检,还能预约上门试驾。
更让我震撼的是成都某车行的"车库金融学":给老顾客免费装智能充电桩,条件是把自家车库变成"共享体验点"。邻居扫码预约就能试驾,成功推荐还能分佣金。
这种玩法妙在哪呢?把拓客成本转变成社区服侍,让每个顾客都成销售网点。就像那个卖了20台车的宝妈说的:"现在带娃在小区遛弯,都有人问我车好不好开。"
(案例数据源自2025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报告/实战阅历取材北上广深4S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