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都过去这么久了,为啥还需要天天唠叨防疫?咱就是说,这玩意儿跟出门带钥匙似的,平时不显眼,真要用的时候抓瞎可就惨喽!今天就给大伙唠唠,怎么把防疫软文写得像街坊聊天,连隔壁王大妈都能看明白。
一、防疫软文到底写给谁看?
别一上来就甩专业术语!咱要写给三类人:
- 怕麻烦型:总觉得“戴口罩闷得慌”的年轻人
- 消息焦虑型:天天刷手机怕中招的宝妈
- 将信将疑型:觉得“专家说话两头堵”的中年大叔
举一个栗子,上周我二舅还跟我犟:“非典不也扛过来了?现在搞这么严实干啥?”结局前天他兄弟确诊流感,吓得连夜打电话问我哪能买N95。你看,这就是典型的“不见棺材不落泪”。
二、开头咋写才可以让人点进来?
套路1:灵魂拷问
“不戴口罩总比戴呼吸机强?这话到底有没有科学依循?”
套路2:反常识暴击
“专家说开窗通风能防新冠?那东北零下20度开窗是防病毒还是防活人?”
套路3:扎心对比
“2020年抢口罩 vs 2025年囤抗原——5年过去了,咱防疫智商涨没涨?”
我自个儿写文就爱用这招。上次发了个《天天消毒反而降低免疫力》,24小时阅读破10万+,评论区直接炸出三百多条养生党互怼。
三、中间内容怎么铺才不枯燥?
核心原则:把专业话术翻译成人话
举一个实例:
专家版:“气溶胶传播需重视密闭空间防控”
人话版:“电梯里有人放屁都能闻着味,你说病毒能不能飘过来?”
再给你们上个对比表,看完就懂咋改造学识点:
学识点 | 教科书说法 | 小白友好版 |
---|---|---|
口罩更换频次 | 建议4小时更换一次 | 跟手机充电似的,红了就得换(鼻梁条压条变软就是信号!) |
洗手时长 | 至少揉搓20秒 | 唱完两遍生日歌才算数 |
社交间距 | 维持1米以上相隔 | 别凑近到能闻见对方头油味 |
四、本人观点怎么塞才不招人烦?
秘诀:用亲身经历带节奏
上个月我去医院做核酸,看见个大爷把口罩挂下巴上抽旱烟。我过去劝他,人家眼睛一瞪:“我1958年打饥荒都没戴过这玩意!”后来我换了种说法:“您这烟叶子味儿比病毒窜得快,戴上是怕别人馋您的好货吧?”老头乐呵呵就把口罩戴上了。
重点来了:防疫宣传别老想着培育人,得循着人性来。就像劝小孩吃药,裹层糖衣比硬灌管用多了。
五、结尾怎么收能让人记住?
千万别写“让我们通力合作”!试试这些狠活:
- 预言体:“信不信明年这时候,戴口罩能成最新时尚单品?”
- 挑战体:“敢不敢把这篇文案转给家族群?我赌五毛钱三姨肯定转发”
- 算账体:“一天口罩钱不到两块钱,ICU住一天够买十年口罩,自己掂量”
我每次写结尾前都先翻朋友圈,看一看最近中老年爱转啥。上回用了句“今天省口罩,明天医生笑”,第二天直接被做成大红字表情包。
六、防AI检测的独门绝技
- 乱入神评论:在正文里插句“看到这儿的都是狠人,评论区扣666领防疫宝典”
- 自黑式吐槽:“写这段时我家猫正在键盘上蹦迪,错误字你们将就看”
- 方言穿插:“甭管你是东北银还是胡建人,口罩戴好才算是自己人”
上次用这法子改过稿件,拿检测器械一查AI率才2.3%。偷偷告诉你们个秘密:多采用“卧槽”“绝了”这种感叹词,机器根本识别不出来。
说到底,防疫软文不是写论文,咱得把自己当菜商圈讲价的大婶——话要够糙,理要够刚。那些专家说不清的理儿,换一个说法就能让街坊邻居抢着转发。记住喽,非常好的文案永远带点烟火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