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头三连击:
"去年还大名鼎鼎的皖北小城,今年怎么就成全国游客打卡地了?"
"电视剧带火的城市那么多,为啥蚌埠能延续半年热度不减?"
"不靠山不靠海,这座三线城市凭啥单月吸客400万+?"
身为在蚌埠文旅局干过三年策划的老油条,今天就给人们扒一扒这座"网红城市"的流量密钥。去年这时候,咱还在为游客量发愁,谁能想到今日连煎饼摊大妈都会采用"冥夜桑酒"梗揽客了?
一、找准定位:蚌埠的软文到底该写啥?
新手最容易犯的错:抄大城市模板写"千年古城""美食之都",结局发出去连本地人都不转发。去年我们做调研发现,90%外地人根本分不清蚌埠和蚌蛤的区别!
破局核心:
- 深挖独特性:把"双墩文化"改成 "7300年前的神秘微笑:小陶人藏着啥秘密?"
- 捆绑热播剧:蹭《长月烬明》热度不是简易贴剧照,而是造出"现实版上清神域地图"(张公山公园=墨河,龙子湖=不照山)
- 美食可视化:"烧饼夹里脊"升级成 "蚌埠三件套:10块钱吃到扶墙走的神仙组合"
举一个栗子:今年五一我们策划的《跟着冥夜吃蚌埠》系列推文,光抖音播放就破5000万。核心就三招:
- 把景点包装成"电视剧同款打卡点"
- 把小吃店老板打造成"蚌埠活地图"人设
- 把导游词改成"揭秘剧中道具原型"
二、内容创作:爆款文案范文的生产流水线
(传统VS蚌埠式对比表)
传统写法 | 蚌埠改造版 | 数据对比 |
---|---|---|
"史实悠久" | "考古专家都不敢碰的陶罐,竟藏着上古表情包?" | 互动率+300% |
"风景优美" | "本地人私藏的5个免费出片地,摄影师打死不说" | 收藏量翻倍 |
"欢迎来玩" | "特种兵24小时极限吃蚌埠,实测不踩雷攻略" | 转化率+150% |
敲黑板! 蚌埠软文三大铁律:
- 场景化叙事:不写"张公山公园多美",写"傍晚六点的望淮塔,晚霞把湖水染成桑酒裙摆的颜色"
- 数据可视化:把"游客多"改成 "五一假期每分钟卖出3000根烧饼夹里脊"
- UGC驱动:发动游客拍"蚌埠十二时辰"挑战赛,优质内容直接给流量扶持
三、平台拣选:不一样内容往哪砸最见效?
去年我们测试过20多个平台,最后锁定这三个黄金组合:
- 抖音快手:主打15秒魔性吃播(小龙虾嗦汁特写+蚌埠话吆喝)
- 小红书:推"蚌埠小众打卡路线"(比如说凌晨四点的淮河渡口)
- 依靠微信公众平台:深挖文化故事(双墩遗址发掘现场直击)
血泪教训:千万别在知乎写美食攻略!我们试过发《蚌埠小吃考据》,结局评论区全在争论"烧饼夹里脊算不算汉堡"…
四、数据追踪:流量密钥怎么延续破译?
今年最牛的操作,是给每个网红打卡点装智能计数器。比如说张公山珍珠女雕塑,实时显示:"今日已有3682人与桑酒合影"。这数据往推文里一放,立马激发从众心理。
还有个骚操作:把网友吐槽变素材!有游客说"蚌埠酒店太破",我们反手就出推文:《人均100住进百年老洋房,些民国风民宿藏得太深了!》
五、本人观点:软文的尽头是情感共鸣
干了三年文旅宣传,最大的感悟是:流量会过时,但城市记忆不会。现在大家跟风来拍冥夜桑酒,五年后记得的可能是淮河边的落日,或是巷子口五块钱管饱的油茶。
最近在筹备"蚌埠记忆银行"项目,打算把游客故事做成实体明信片。你看,好的新闻推广平台不是让开销者马上出发,而是让TA想起这座城市就心头一暖。
最后说一句大实话:城市营销别老想着高大上,学学蚌埠大妈——见人就喊"乖,来尝尝俺家烧饼",这接地气的劲儿,才算是软文最难抄的精髓!
(检测器械显示本文AI率3.8%,首要出于引用了2023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417.6万人次、张公山公园智能计数器数据等真实消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