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不是常常刷手机看到各种广告,但自己的商品却无人问津?赵县做梨膏糖的老张上个月找我喝酒,说他在县城开了五年实体店,现在想在互联网上卖货,结局发了三个月朋友圈,一单都没成交。这事儿让我想起去年帮本地家具厂做推广的经历——其实很多赵县老板都卡在"不会上网经商"这一个坎上。
说白了,新闻推广就是把你家商品的优点写成故事。不像硬广直接喊"买买买",而是让受众自己品出好来。举一个栗子,城南那家酱菜厂去年写了篇《三代人守着的土缸子,藏赵县人的童年味道》,光在本地论坛就带来200多个代理咨询。
一、为啥要折腾新闻推广?
你可能觉得开网店、拍短视频才算是正事。但说一句实在话,现在平台上同质化内容太多,新手直接砸钱投广告就像往大海里撒盐。去年城西那家纺织厂在抖音烧了2万块推广费,最后只卖出37条毛巾,老板气得把账号都注销了。
相对比之下,软文有三大优势:
- 成本较低:自己就能写,不像直播还得买设备雇人
- 存活久:短视频火不过三天,好文章能延续带来流量
- 信任强:受众觉得是真心分享,不是来割韭菜的
我认识个做梨木雕刻的小作坊,就在百家号发了篇《千年古树的新生:当赵县木遇上95后手艺人》,现在每个月能接20多个定制订单。故此,会写故事比会拍大腿舞管用多了。
二、具体怎么操作?
别被专业术语吓着,其实就跟摆摊吆喝一个理。上周帮亲戚的香油坊做推广,就分了这么几步走:
第一步:找准地方发文章
不是说所有平台都需要占,得看自家商品适合哪。比如说:
- 本地生活类选"赵县贴吧"、"石家庄论坛"
- 农商品适合"惠农网"、"一亩田"
- 手工艺品去"东家APP"、"小红书"
有个对比表格你们感受下:
平台类型 | 适合商品 | 发文技巧 | 见效周期 |
---|---|---|---|
本地论坛 | 餐饮/服侍 | 带实拍图+定位 | 1-2周 |
行业网站 | 制造业品 | 列数据+案例 | 1个月起 |
短视频 | 快消品 | 15秒突出卖点 | 即时见效 |
第二步:故事得这么编
千万别写成商品仿单!城东那家布鞋厂刚开始就犯这一个错,把《千层底布鞋制作工艺》写得跟车间流程单似的,后来改成《我妈穿了三十年的婚鞋》,阅读量直接翻了8倍。
教你个万能公式:
痛点场景+化解方案+情感共鸣
比如说卖梨膏糖的可以写:"孩子咳得整宿睡不着→偶然试了邻居送的土方子→想起小时候奶奶熬糖的背影"
第三步:延续更新别断更
很多新手栽在这儿。上个月开发区有家机械厂,第一篇《德国工程师都点赞的轴承术》火了,结局两个月没更新,顾客以为他们倒闭了。建议至少每周发2篇,实在没时间可以旧文重发带新话题。
三、烧钱吗?能自己搞吗?
这是被问最多的症结。这么说吧,丰俭由人:
- 纯自己写:0成本,但费时间
- 找学生代笔:50-200/篇
- 专业团队:500起/篇
不过要留意,千万别图便宜买10块钱一篇的流水线文章。去年有家醋厂找了刷量工作室,结局20篇软文里有8篇重复的,还被平台封了号。
假若自己动手,记住这几点:
- 开头3行必须抓人,可以学学UC震惊体
- 中间插真实对话,比如说"王婶跺着脚说…"
- 结尾留钩子,"想知道秘方怎么配?私信我告诉你"
四、常见坑千万别踩
- 吹牛不打草稿:城北有家小米厂写"亩产万斤",结局被农业局盯上
- 到处抄袭:直接复制同行文章,轻则删帖重则吃官司
- 忽视评论:有人问价三天不回,生意就这么黄了
特别提醒:现在平台都搞AI检测,假若发现洗稿直接限流。有个取巧办法——把文章录音转文字,再稍微改改,机器就查不出来了。
我个人觉得啊,新闻推广就像腌咸菜,急不得躁不得。你看人家"赵州桥"景区,年年写史实故事,现在不都成网红打卡地了?核心是找准自家特色,耐着性子慢慢养。别总想着今天种树明天结局,那都是忽悠人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