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台主张以最少的成本
获得最大的网络媒体营销效果!

软文广告是坑还是宝?新手必看的3大争议与5条避雷指南

你是不是常常刷朋友圈时,突然看到一篇教你减肥的"闺蜜日记",结局看到最后发现是卖代餐粉的?或刷短视频时刷到个"感人故事",最后五分钟突然开始推理财商品?哎我说,这年头软文广告真是无孔不入,搞得大家跟玩扫雷似的,稍不留心就踩坑。但你说它真的一无可取吗?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这事儿。


一、撕开软文广告的"画皮"

前两天我同事老王跟我吐槽:"现在的广告都成精了!我看育儿文章正感动呢,结尾突然蹦出个早教课链接,跟吃了苍蝇似的难受。"这话让我想起去年某大V翻车事物——把抗癌故事硬生生写成保健品广告,评论区直接炸锅。

软文广告为啥总挨骂?说白了就三大原罪:

  1. 披着虎皮扮山君:说好的人生感悟,看着看着变成卖保险的
  2. 情感绑架玩得溜:动不动就"不转不是中国人""为了孩子必须看"
  3. 数据掺水成常态:号称万人实测,结局都是P图特效

但你说它全是套路吧,去年某国货品牌用真实网民故事做软文,愣是把滞销品卖成爆款。这事儿就挺有意思——同样都是讲故事,怎么有人被骂有人被夸?


二、三大争议撕逼现场

争议1:是艺术创作还是商业诈骗?

记得前年有个经典案例:某网红写的"月瘦20斤日记",九张对比图看着特真实。结局被扒出是分三次拍的,时间线都对不上。当事人还嘴硬说是"艺术加工",你说气人不气人?

但反过来看,某母婴品牌每周分享真实育儿经,顺带推荐自家纸尿裤,妈妈们反而追着问购物链接。这事儿告诉我们:真诚才算是必杀技,套路终究留不住人

争议2:流量为王还是内容为王?

去年双十一期间,某美妆品牌搞了个"素人改造计划"。前三天纯干货教化妆,第四天突然开始卖货,当天营业额破百万。评论区两派吵翻天:有人说这是革新营销,有人骂吃相难看。

这里还有个数据挺有意思:同样的商品,硬广转化率只有2.3%,而优质新闻标题可以达到8.7%。看来大家不是讨厌广告,是讨厌把受众当傻子的广告

争议3:监管红线到底在哪?

上个月某食品公司出于软文里写了"临床验证"被罚20万,这事儿给行业敲了警钟。但更加多公司在灰色地带试探——不说疗效说"体验",不打包票说"大多数人说"。

有个做法典的朋友跟我说,现在判断软文是不是违法首要看两点:有没有虚构事实有没有误导开销。不过这一个尺度,就跟薛定谔的猫似的,谁也说不好。


三、五个避雷指南请收好

避雷1:识别套路三件套

  • 突然煽情必有妖(特别是癌症、孝道、育儿话题)
  • 九宫格对比图要当心(留意背景细节是不是一致)
  • 专家头衔查无此人(某"国际认证营养师"查不到资格)

避雷2:看懂隐藏剧本

下次看到这一类文案直接破译:
"30天逆袭人生"=卖课
"婆婆终于对我笑了"=卖护肤品
"95后存款百万秘籍"=拉人头理财

避雷3:数据打假三板斧

  1. 查商品评价时间(集中某天刷的好评必假)
  2. 看实拍图背景(不一样照片出现相同窗帘要警惕)
  3. 搜核心词+打假(比如说"XX品牌 曝光")

避雷4:维权记住两不要

  • 不要直接开骂(易被删评)
  • 不要点不明链接(可能泄露消息)
    正确操作是截图留证,直接找平台投诉或12315举报。

避雷5:反套路三招鲜

  1. 看到心动商品先冷处理三天
  2. 横向对比三家以上同一类商品
  3. 搜"品牌名+缺点"看真实评价

说点掏心窝子的话

干了八年新媒介,我发现软文广告就像辣椒——用好了提味,用多了烧心。去年帮某老字号做推广,我们老老实实拍工厂流水线,讲老师傅的手艺传承,反而比那些花里胡哨的套路文转化率高3倍。

现在每次软文写作前我都会问自己三个症结:

  1. 这内容对受众有用吗?
  2. 换成我会转发给家人吗?
  3. 三年后回头看会脸红吗?

说到底,广告本身不是原罪,丢了良心的广告才算是。就像做饭不能光靠味精提鲜,好营销还得真材实料。下次你再看到软文广告,不妨先别急着划走——假若真有价值,就当免费学学识;假若纯忽悠,就当来看一个笑话。这年头,谁还不是个聪明的潜在顾客呢?

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,不为其真实性负责,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,非商业用途,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@163.com,本人将予以删除。直编软文营销网 » 软文广告是坑还是宝?新手必看的3大争议与5条避雷指南

分享到: 生成海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