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台主张以最少的成本
获得最大的网络媒体营销效果!

软文是怎么从报纸缝里爬出来的?


你刷到的种草笔记可能是1920年的套路? 这事儿得从民国时期说起。当时上海申报登的"艾罗补脑汁"广告,能把白开水包装成包治百病的神药。没想到吧?现在刷屏的新闻标题套路,早在一百年前就被玩烂了。今天咱们扒开史实裤腰带,看一看这些文字游戏是怎么进化成今天这样的。


报纸时代的"隐身术"

1918年上海《新闻报》有篇《留洋博士谈养生》,看着像科普文章,其实通篇在推某德国鱼肝油。这算是中国初代软文的雏形,三个特征和现代截然不同:

  • 盗用权威背书:必须虚构外国专家或名校教授
  • 制造群体焦虑:"90%上海人缺乏维生素"这种话术
  • 伪装新闻媒介报导:排版混在民生版面,标题用《最新发现》

更绝的是1930年代《良友画报》,在女性专栏里植入丝袜广告,配图模特小腿坐标刚好露出品牌商标。跟现在小红书博主"不经意"露出化妆品摆拍简直异曲同工。


电台时代的"声音陷阱"

1950年代美国有个经典案例:电台主持人突然插播"最新医术发现",其实收了药厂的钱。这种操作催生出广播软广三件套

  1. 用急促语气制造紧迫感:"现在打进电话的前50名听众…"
  2. 伪造网民证言:"我用了三天气喘就好了!"(其实是演员)
  3. 循环洗脑口号:"认准蓝瓶装!认准蓝瓶装!"

国内直到80年代才出现类似玩法。北京电台曾有个《科技新观察》节目,表面上讲航天技术,实际在推销磁疗床垫。被揭穿时主持人狡辩:"科学和商业结合是社会进步嘛!"


电视购物时代的"演技巅峰"

1992年台湾有个叫"侯总"的带货王,能把人造水晶吹得比钻石还闪。他的咆哮式推销法至今被奉为经典:

  • 捶桌怒吼:"只要998!"(原价其实就1000)
  • 当场摔商品:"这么硬的钻石刀怎么可能假!"(道具是糖玻璃)
  • 找托儿抢购:"给我留十套!"(场务客串)

大陆2000年左右的减肥茶广告更绝。某品牌找来群演扮"潜在顾客",拍摄前后对比照时,直接给演员脸上抹黑粉、腰上缠沙袋。现在看当时的录像,尴尬得能抠出三室一厅。


是互联网时代的"变形记"

2006年百度贴吧出现个神帖:《25岁女生长期喝奶茶的后果》,正文看着像血泪教训,最后两段突然推荐某品牌酵素。这标志着软文进入社交化伪装时期

时期 载体 伪装形态
2006-2010 论坛/博客 网民分享日记
2011-2015 微博 抽奖活动+体验测评
2016-2020 依靠微信公众平台 深度行业剖析
2021至今 短视频 素人vlog

最讽刺的是2018年某学识付费平台,打着"揭露营销套路"的旗号,自己却在文章里塞满课程广告。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戏码,在软文史上不断重演。


法典和套路的猫鼠游戏

1935年上海租界就出台《广告管理法》,规定"不得冒充新闻"。结局商家改用小说连载植入商品,开篇写武侠故事,第十回主角突然掏出某品牌香烟:"此物提神醒脑,助我破敌"。

现在《广告法》禁用"最""第一"等词汇,但上有政令下有对策:

  • "敢说第二没人敢称王"(规避"第一")
  • "回购率高达99%"(改用数据暗示)
  • "空姐都在用"(用职业代替"专家推荐")

去年某护肤品因在软文中采用"皮肤科医生私下推荐"的表述,被罚了120万。但更加多公司学会了打擦边球,比如说改成"测验室伙伴建议"。


编辑的血泪教训

刚入行时接过某保健品牌单子,甲方要求把三无商品写成"故宫修复古画用的秘方"。我硬着头皮编故事,结局文章被转疯了,当天卖出2000多盒。后来知道那些所谓"百年传承"全是瞎编的,吓得连夜删稿跑路。

现在看到《95后中医世家传人》这一类标题就想笑——真假若世家传人,犯得着在抖音卖九块九包邮的足贴?

最后说一句可能被封的实话:软文发展史就是部"如何把广告藏得更深"的史实。从报纸夹缝到手机推送,变的只是载体,不变的是人性贪婪。下次看到《震惊世界的发现》这一类标题,记住1932年纽约时报的教训:当时某软文说喝放射性水能养生,真有人喝到牙齿脱落还在继续买…

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,不为其真实性负责,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,非商业用途,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@163.com,本人将予以删除。直编软文营销网 » 软文是怎么从报纸缝里爬出来的?

分享到: 生成海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