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台主张以最少的成本
获得最大的网络媒体营销效果!

这五类人正在用小程序发软文 你属于哪一种?


你有没有发现朋友圈里的广告越来越像故事了? 闺蜜突然晒的护肤心得,同事转发的创业鸡汤,乃至楼下水果店老板发的芒果测评,背后都藏着同一种武器——小程序软文。今天咱们就扒一扒,到底哪些人在偷偷用这招,新手小白又能学到啥干货。


一、年轻创业者为啥爱玩这手?

这帮85后、95后搞钱新势力,早就把小程序软文当常规武器了。你刷到过那种"00后大学生靠小程序月入5万"的推文吧?这就是他们的准则打法。

核心三件套:

  1. 立人设:租个共享办公位,拍张咖啡+电脑的"创业日常",配文"连续熬夜三周,终于把网民留存率做到30%"
  2. 晒过程:把开发小程序的BUG写成段子,比如说"出于一个按钮颜色,和程序员小哥吵到凌晨3点"
  3. 造悬念:结尾总要加句"想知道具体方法?扫码进群领资料"

有个做学识付费的朋友跟我透露,他们团队用这套模板,小程序转化率比直接卖课高了2倍。说白了,年轻人就吃"故事+干货"这套组合拳。


二、微商转型的"救命稻草"

以前刷屏卖面膜的那批人,现在都转战小程序软文了。为啥?朋友圈早被拉黑怕了呗。

对比看一看转型前后的变动:

传统微商 小程序软文玩家
9宫格商品图 故事化采用场景
"最后10盒秒杀" "顾客案例深度访谈"
群发轰炸 精确推送

认识个做母婴用品的姐姐,以前天天发宝宝红屁股的恐怖图,现在改成写"新手妈妈日记",把商品融入带娃日常,客单价反而从198涨到598。这招妙就妙在,把推销藏在当妈的阅历分享里。


三、公司商圈部的"轻量核武"

大公司商圈部那帮人,现在开会必提"小程序软文矩阵"。比起动辄百万的广告投放,这种玩法既省钱又能精准触达。

他们常采用的三种套路:

  1. 技术流:把商品参数写成黑科技揭秘,"0.01mm的涂层里藏着3项发明权技术"
  2. 情怀杀:"老厂长坚守30年的工艺"这种故事,配合小程序里的匠人纪录片
  3. 互动局:搞个"测测你是哪种职场人格"的H5,结局页自然带出办公商品

某国产手机品牌的商圈总监跟我吐槽,现在做新品发布,不在小程序里搞点悬疑剧式的预热,经销商都觉得他们落伍了。


四、政务新媒介的"便民绝招"

没想到吧?连政体单位都开始玩这一个了。前几天刷到个"电子社保卡采用指南",开头居然是漫画故事——张大妈买菜忘带社保卡,急得团团转时想起小程序...

政务类软文的三大特征:

  1. 痛点场景化:把办事流程写成"避坑指南"
  2. 权威数据背书:动不动就"服侍覆盖500万市民"
  3. 方言梗接地气:"嬢嬢们看过来"这种亲切称呼

杭州某区的政务号运营小哥跟我说,他们用小程序软文推疫苗接种,预约量比贴海报时期翻了3倍。果然,老百姓就爱看"化解方案型故事"。


五、意想不到的"黑马群体"

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:菜场摊主、驾校教练、宠物美容师这些传统行业的人,也开始捣鼓小程序软文了。

举一个真实案例:
我家楼下水果店王叔,以前只会写"新鲜到货",现在发的是:"凌晨4点的水果批发商圈,我怎么挑到最甜的芒果?"文章里藏着个小程序下单入口,配个"今日特价"弹窗。你猜怎么着?线上订单占了营业额六成。

这一类人群的杀手锏就俩字——真实。没有专业团队包装,反而让街坊邻居觉得可信承度高。


说点得罪人的大实话

在小程序软文圈混了三年,发现个扎心真相:能延续输出的,都不是最会写文章的,而是最懂人性的。那个卖保险的95后妹子,每一篇软文都从电影情节切入,最后总能绕到风险保障,转化率高得吓人。

最近在观察两个新趋势:一是中老年创作者崛起,他们写的"带孙日记"类软文粘性极高;二是虚拟人设账号爆发,有个"AI营养师"的小程序,靠日更科普文圈粉50万。

说到底,小程序软文就像街头小吃摊——看着不起眼,但找准定位、用料扎实,照样能做成爆款。别管别人怎么说,先把手头的故事讲好,流量自然就来了。

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,不为其真实性负责,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,非商业用途,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@163.com,本人将予以删除。直编软文营销网 » 这五类人正在用小程序发软文 你属于哪一种?

分享到: 生成海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