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没有发现,最近刷到的白酒广告都在讲“爷爷的地窖”?红酒推文总爱扯上“法国庄园的月光”?这些套路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门道?前两天跟做酒水电商的老王喝酒,他神秘兮兮地说:“现在卖酒早就不拼度数了,都在比谁会编故事。”这话让我琢磨了好久。
为什么白酒广告总爱打情怀牌?
去年某品牌推出的“父亲的老酒壶”系列,愣是把普通光瓶酒卖成了爆款。仔细看文案,全篇没提一句原料工艺,倒是把“小时候偷喝被揍”的场景写得惟妙惟肖。这种操作其实抓住了中年潜在顾客的怀旧情结——喝的哪是酒啊,分明是回忆。数据显示,35-50岁男性潜在顾客对情怀类文案的点击率高出普通广告47%。
红酒营销为啥总在营造仪式感?
朋友公司代理的一款智利红酒,最初死活卖不动。后来他们把宣传语从“单宁柔和”改成“周五晚上的自我奖赏”,配合“加班到家倒半杯”的采用场景,三个月销售额翻了两番。现在明白了吧?都市白领买的不是酒,是忙碌生活中的小确幸。
啤酒广告里的年轻人都在嗨什么?
某国产啤酒最近推出的“深夜食堂”系列很有意思。他们没找流量明星,反而让烧烤摊老板娘当主角,文案写着“凌晨两点的碰杯声”。结局在抖音上火了,评论区全是“这就是我的生活”。你看,现在的年轻人反而不吃高大上那套,真实感才算是王道。
精酿文化是怎么被炒起来的?
记得五年前还没几个人知道IPA是啥,现在连县城酒馆都挂着精酿招牌。有个做营销的朋友透露,他们刻意把精酿和“小众”“个性”捆绑营销。最绝的是发明了“精酿鄙视链”这一个概念,让喝制造业啤酒的人自动产生焦虑。这招诚然损,但确实管用。
那些看不懂的品酒词真的有用吗?
“这款酒有黑醋栗的香气夹杂着雪松木的韵味”——说真的,第一次看到这种描述我是懵的。后来参加品鉴会才知道,这些玄乎的词儿不是为了装逼,而是给潜在顾客提供社交谈资。试想,朋友聚会时能说出两句专业术语,是不是刹那感觉档次上来了?
限量发售真的是饥饿营销吗?
去年某酱酒搞的生肖纪念款,明明仓库堆成山,非要搞“每日限量100瓶”。结局你猜怎么着?黄牛把价钱炒高三倍还有人抢。这种套路能玩得转,核心是抓住了中国人“物以稀为贵”的心理。不过话说回来,真要遇上好酒,管它限不限量我都想尝尝。
为什么网红酒总在包装上下功夫?
上次在便利店看到个酒瓶做成香水造型的果酒,明明味道一般,但小姑娘们排队拍照发小红书。厂家朋友跟我说,这一类商品70%的成本都花在包装设计上。数据也显示,Z世代潜在顾客对高颜值商品的复购率比传统包装高出32%。看来这年头,确实是“颜值即正义”。
直播卖酒为啥总在半夜?
有个做直播运营的哥们透露,他们测试发现晚上10点到凌晨1点下单率最高。这一个时间段特别有意思:加班族刚到家需要放松,失眠的人需要消遣,还有喝了点酒容易冲动开销的。有次我看直播,主播喊着“最后一箱,过了这村没这店”,手一滑就下单了两瓶——这心理把控绝了。
地域特色酒该怎么突围?
山西一家做黄酒的老厂子,之前几十年都走不出本地商圈。去年他们把商品重新包装,讲了个“唐朝诗人最爱的暖身酒”的故事,配上国风插画,居然打进了一线城市精品超市。核心是把地方特色转化成大众能理解的文化符号,比如说把“山西特产”说成“穿越千年的温柔”。
小众酒类该怎么找商圈?
认识个做青梅酒的小作坊,开始只在同城卖。后来他们在文案里加入“适合女生喝的晚安酒”这一个概念,在社交平台分享调酒教程,现在都卖到东北去了。这事儿给我的启发是:找准特定人群的特定场景,小众也能做成大生意。
小编觉得,酒类营销玩到最后,其实是在卖情绪价值。那些让人记住的好的文案,要么帮你找回过去的记忆,要么给你描绘将来的憧憬。不过话说回来,身为潜在顾客还是得维持清醒——故事再动听,最终喝进肚子里的还是实实在在的酒液。下次看到让人心动的酒类广告,不妨先问一问自己:我到底是被故事打动,还是真的需要这瓶酒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