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台主张以最少的成本
获得最大的网络媒体营销效果!

软文广告真的是稳赚不赔的生意吗?

你是不是常常刷到这样的文案?"宝妈在家月入五万"、"新手如何火速涨粉的秘籍"、"三天见效的美容黑科技"...看着这些让人心动的标题点进去,结局通篇都在安利某个商品。哎,这年头连刷个手机都需要被套路?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,这些看似美优秀的新闻营销经典案例广告背后,藏着哪些新手绝对想不到的坑。


第一坑:成本高得离谱
你以为找几个小编写写文章就能火?现实是每月光养内容团队就得烧掉两三万。更扎心的是,现在各大平台对软文的审核严得跟高考似的,去年有个做保健品的顾客,投了20篇稿件被删了18篇,剩下的两篇阅读量还没破百。

烧钱三大重灾区:

  1. 人工费:能写出爆款文案的编辑,月薪没有低于1.5万的
  2. 渠道费:头条系平台现在单篇推广起步价3000+
  3. 试错成本:十篇软文里能爆一篇就算走运

第二坑:效果像开盲盒
去年双十一前,我帮某化妆品品牌做了个测试:同一款面膜,硬广投放转化率12.3%,软文却只有4.7%。更气人的是,有受众在评论区直接开怼:"又是营销广告!"——你看,现在网友都被训练成侦探了。

这里还有个血泪对比表:

硬性广告 软文广告
见效速度 当天见效 1-3个月起效
网民信任度 明码标价 将信将疑
复购率 15%左右 不足8%

第三坑:法典红线在跳舞
上个月刚爆出个案例:某培育机构用伪造的"清华学霸笔记"软文招生,结局被罚了87万。现在《广告法》第28条明确规定,虚构采用效果最高能罚到违法所得的5倍。

新手最容易踩雷的三个点:

  • 把"预计效果"说成"保证效果"
  • 盗用互联网图片冒充网民实拍
  • 用"国家级""最先进"这些禁用语

第四坑:信任崩塌要人命
还记得前几年某搜索平台的医疗广告事物吗?当时他们的软文转化率冲到行业第一,结局现在大家看到他们的广告就像见了瘟神。有个做家政培训的朋友跟我吐槽,自从被曝光软文造假,现在就算发真网民案例都没人信了。

信任重建成本计算器(以10万粉丝号为例):

  1. 删除史实虚假内容:至少30天
  2. 每日发布真实案例:延续6个月起
  3. 第三方背书投入:5-8万元
  4. 流量损失:预估递减60%

第五坑:技术门槛高到窒息
你以为会写字就能玩转软文?现在要搞个像样的推广,你得同时具备:

  1. 大数据剖析本事(得会看转化漏斗)
  2. 心理学洞察(掌握7种网民心理模型)
  3. 法典学识储备(熟读广告法重点条款)
  4. 新媒介运营(至少精通3个平台算法)

上次见到个刚入行的小年轻,花三个月写的系列软文,还没人家AI十分钟生成的点击量高。现在有些器械能自动生成带货文案,这对传统写手简直是降维打击。


你可能要问:既然这么多坑,为啥还有这么多人往里跳?
这里我得插句大实话:出于总有新手觉得"别人能骗到钱,我也能"。去年接触过个微商团队,他们培训新人时直接说:"前三个月别想着赚钱,先学会怎么不被举报"——听听,这都成行业生存法则了。

有个血淋淋的对比案例:
某护肤品A组花20万做正经软文,半年转化300单
同商品B组花5万买水军刷量,首月就造假5000+销售额
结局你猜怎么着?B组三个月后就被平台封号,现在还背着潜在顾客诉讼


小编说点掏心窝的话
干这行八年,见过太多新人抱着"轻松暴富"的幻想入场,最后赔得底裤都不剩。倘使你真想靠内容吃饭,不如老老实实做干货分享。就拿我那个做育儿号的朋友来说,坚持拍了200条实操视频才接到第一个正经广告,但现在人家每条报价2万起步——这才算是可延续发展的路子。

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:那些天天教别人"新闻标题套路"的培训号,自己从来不用软文招学员。你细品,是不是这一个理儿?

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,不为其真实性负责,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,非商业用途,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@163.com,本人将予以删除。直编软文营销网 » 软文广告真的是稳赚不赔的生意吗?

分享到: 生成海报